作為超臨界二氧化碳染色技術的開發先驅,德國西北紡織研究中心(DTNW)對超臨界二氧化碳整套裝置研制進程發揮了重要作用。1989年,DTNW首次設計開發了靜態超臨界二氧化碳染色裝置,主要由高壓釜(400ml)和可攪拌的經軸組成,可進行滌綸的染色試驗。1991年,Jasper與DTNW合作開發Till有染液攪拌裝置的染色樣機,染色釜容積為67L,可染4只2kg的筒子紗(見圖2)。此后,DTNW和高壓容器生產企業Uhde公司合作,開發了染色釜容積為30L的染色設備,并配有二氧化碳回收循環系統。選用離心泵為循環泵,首次實現了染液的循環,染色效果與水介質染色效果相當,從而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。
2004年我國研制出首臺適于天然纖維染色的超臨界二氧化碳染色裝置;2009年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超臨界流體工程化染色裝置;2012年,研制出超臨界二氧化碳產業化染色裝置。整套裝置實現了染色過程的自動化控制與可視染色,并具有染色大流量內循環系統,傳質效果好,有效的降低了超臨界流體染色過程中的能量消耗,縮短了染色時間。提出了內外染、動靜態染色相結合的獨特工藝,染料易于擴散吸附;并針對染料在釜體及管路中殘留問題,發明了超臨界流體染色設備自清洗技術,提高了染色重現性。同時,染色裝置包括壓力、溫度、流量、安全聯鎖系統等,具有超壓聲光報警、自動停車、降壓到零開蓋聯鎖、升壓前關門到位聯鎖等功能,保證了裝置運行的安全性與可靠性。
據此,美國、法國、日本等發達國家紛紛展開該項技術的研究工作。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在1996年研制了單只筒子紗中試超臨界二氧化碳染色機。通過改變染液的流向,可實現在染色單元中的正反向循環染色,改善了勻染性。1997年,歐盟展開了由多國參與的三年期的超臨界流體染色研究項目SUPERCOLOR,設計開發了Rota Color超臨界染色設備(7L),以探索其產業化應用的可能。2001 年ITEC株式會社為福岡大學開發了一臺40L超臨界流體染色設備。此后,又共同合作研發了一臺生產型超臨界流體染色設備。2004年,福井大學也進行了超臨界流體染色產業化設備的研制。
開原化機制造主要產品有:煉油、化工生產用各種塔器、換熱器、儲罐等化工容器;各種反應釜、反應爐;二氧化碳超臨界萃取成套設備;化肥用氨合成塔等成套設備;用于生產山梨醇、木糖醇、麥芽糖醇等產品的加氫用加氫反應釜、各種高壓儲罐等。產品主要材質有:碳鋼、不銹鋼、鈦、鎳及其復合材料等,適用于各種條件下的化工生產。
“以嚴密的管理為用戶提供更優的產品,以真誠的態度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”是我們的質量方針,“高品質的產品和一流的服務”是我們的承諾。